1月19日,由易趣财经传媒、《金融理财》杂志社主办、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2023年度“金貔貅·第十四届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论坛”在中国·北京京都信苑酒店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聚势创新 向光而行】为主题,邀请金融监管权威人士、行业协会领导、资管产业高层等对新时代下的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上午,多位金融行业的翘楚受邀参加圆桌讨论,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董事长聂俊峰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发言。
对于近两年的资管市场行情,聂俊峰表示,2023年和2022年中国人口连续两年负增长,资管市场也连续三年投资体验不佳。尽管居民银行存款连续两年暴增——2022年17.8万亿+2023年16.7万亿,保险产品热卖,债券基金收益连续走牛,银行理财度过风波后企稳,但资管产品和财富管理服务的转型并未完成。借鉴日本1990年代以来的家庭资产配置实践经验,存款+保单并不能跑赢通货膨胀,也无法实现财富管理的生命周期目标。
聂俊峰指出,老龄化时代中国式财富管理客群的需求已经出现了三大特征:一是市场氛围和客户信心背后出现理财恐慌与传承焦虑并存的现象。二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同时伴生了资产配置的保守化,三是财富管理客户群体仍不适应没有确定性收益率的产品环境,家庭资产配置普遍缺乏长期主义。
新年热播剧《繁花》中胡歌饰演的“宝总”发表了对股市的感悟:“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自己。冲得太快,逃得太慢,肯定是要吃瘪。头顶在肩膀上,脚长在自己身上,只要保护好自己,机会永远比风险大。”
对于当前的资本市场,聂俊峰认为,随着社会无风险收益率的持续下降,部分权益资产的长期持有价值正在彰显。《繁花》中,评论股市走势“大暑之后必有大寒”,但眼下的A股市场适用老子《道德经》的判断:“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持续的下跌本身即不可持续。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压着相似的韵脚。日本自1990年代以来因为经济下行周期,人口深度老龄化和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而经历的“失去的30年”,对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资产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繁花》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财富管理反脆弱问题有四大难题:
一是家庭资产负债表衰退同时出现的资产配置保守化,如何应对存款和保险预定利率的持续下行并对抗本币的汇率贬值风险。日元在失去的30年当中,汇率一直相对稳定,与此相对照的是俄罗斯卢布使俄罗斯民众经历一场深痛的财富洗劫。
二是1990年代的日本股市失去持续上行的大周期之后,仍然出现了若干次震荡整理阶段上行的小平台,进入新世纪2008年金融海啸至今日均指数的涨幅已经超过5倍——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一市场特点适合配置波动与策略生息产品+纪律性分红的指增FOF两类产品,从而实现本金不离场、浮盈变实盈、不坐过山车。
三是在传统的股票与债券之外善用商品期货的资产配置价值。失去的30年当中,日经指数的涨幅,在特定阶段和长周期当中均落后于黄金和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与金融衍生品不是洪水猛兽,它的本质是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茅盾小说《子夜》为我们展示了期货市场博弈的财富效应,但《剑桥中国民国史》显示1927-1937年、1945-1949年上海滩的期货交易对财富保值与增值,风险对冲的投资价值在经济增长或恶性通胀的时代都非常显著。以史为鉴,CTA基金对中国高净值群体资产配置的战略意义就是:家族无法用冰柜存储的时代财富。
四是应对未来新政经周期,构建家庭财富的反脆弱体系需要财富架构与资产配置齐头并进。在传承架构上顶层设计、底线思维,在产品配置中知所进退、合理预期。在客户的人生中,长治久安的信托、保险或遗嘱架构安排比短期净值波动和情绪起伏要更重要。高净值人群应该避免“小账算得精,大局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