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回望流淌的东方意向:王梓木作品展落下帷幕


发布时间: 2023-12-11 | 作者: 

2023年11月28日,由Today Work主办,京华世家等投资协办的“止观:王梓木作品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二号馆圆满落下帷幕。艺术家王梓木构建的“止观”世界也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在17天的展期中,数千名观众到场观展。 

 

展览好评如潮,受到近百家媒体报道,全网曝光达千万余次,获近百万关注度。包括文化艺术界在内的各界人士对于此次展览的举办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640.jpg

艺术家王梓木为现场观众导览 

  

 

何为“止观” 

 

王梓木自述道:“止观”为禅修的原理之一,是禅定和智慧的并称。其中“止”是定的能力,“观”是慧的表现。王梓木认为,自然的美是由自然形成的,顺其自然的表达最合适不过。 

 

1702259626890059088.jpg

“止观:王梓木作品展”展览现场

 

 

 

他的绘画创作采用油漆和丙烯两种颜料,通过刮蹭和流淌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形式上体现“流于止”,而且画面采用何种颜色,刮淌到什么状态合适,取决于艺术家对内心观望的把握,谓之“止于观”。艺术家每一幅成形的画作,都是自然流成,观自在于当下。王梓木说:“它们是自性的妙有和妙用,展示出我不同时期的心语。 

 

 

见的艺术,形的语言 

 

学术主持江南说:“有说人绘画强调的是主观与对象相符的表现,如写真;有人绘画靠展现整体无因果的涌现,如风景;有人绘画求的是主观臆动的呈现,如观念。

  

1702259698643078230.jpg

“止观:王梓木作品展”展览现场

 

 

 

他的内心表白能在我们的心中重演,是这些作品的普遍意义和公共价值所在。只要与我们产生了共情,这些作品的意义就不再属于个别的自己,而属于了普遍的大家。不受形拘,不为物累,不加妄为,甚至没有明确的观念。一步跨越了心指分离的过程,摆脱了技法的束缚。”

  

640.png

艺术家王梓木

 

 

 

王梓木本人表示:“止观不仅是我的画法与技法,其实也是我的心法,代表了人本自具足的自性。”主观的艺术,源于情感与直觉。也有许多机遇与巧合,深藏在每一幅画作中,正如人生,又如水般静静滋润着世间万物。 

 


640 (2).jpg

 

640 (3).jpg

 11月19日晚,展出作品《度》的3D立体限量复制版画亮相“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公益晚宴”的拍卖环节上,以全场最高的40万元价格成交,全部款项将用于海鹰基金会燕子助学项目


1702259872297068600.jpg

1702259905466005276.jpg

展览主题画作《度》系王梓木先生为京华世家职场特地创作,原作现陈列于京华世家北京职场。 


 

这些画意诗篇伴随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在本次展览中呈现在公众面前,观众们得以“止”且“观”,体味王梓木的艺术箴言“艺术改变观念,观念重构人生”。

 

  

大家评“止观”  

 

 640 (4).jpg

王梓木的画作别有风味与境界,似乎有穿越冰川时代,直与混沌初开对话、与大道浑然合一的神韵。无相之相,无言之言,却深蕴搅动天地、撼人魂魄的无穷力量。如此画作非常思可为,亦非小技可成,令人始信大道本无术、大美而不言。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钟国兴)

 

 640 (5).jpg

王梓木,《望月》,布面丙烯,80×120cm,2020

 

 

 

东方意象,抽象派艺术,心流,我今天看完以后,觉得很像文学创作当中的意识流。每个看过您的画的人,都想给它起一个名字,但似乎又找不到一个最确切的名字,正像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您的画呢,就是在人们不停的争议和探讨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永恒。

 

(文学家、作家文经风)

 

 

 

王董作品中东方意韵的抽象创作令我深受启发,客观与心象的自然流动与交互对摄影艺术也有非常大的启迪意义!

 

(好利来集团创始人、摄影家罗红)

 

 

 

640 (6).jpg

王梓木,《攀登》,布面丙烯,80×120cm,2019

 

 

 

我认为,王梓木的画作最大的特点是创新。他不用画笔只用板刷、木条和随手的物品,用各类油漆,甚至过期的油漆,创作出如此色彩斑斓、韵味深刻的精美画作,而且能令多数观众叹为观止的抽象派画作,是世所罕见的,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保利集团前董事长陈洪生)

 

 640 (7).jpg

王梓木,《天堂湖畔》,布面丙烯,80×120cm,2019

 

 

 

在我心里,王梓木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激情澎湃的诗人。止观画展让我看到他那深情热爱,丰富细腻的内心,更妙的是能用自己创新的绘画方式呈现这种复杂心境,与我们分享创造美的过程。他如同一只熊熊燃烧的火炬,在用生命之火,温暖世界,照亮他人。

 

(原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

 

  

 

敬一丹谈“止观”

 


 640 (1).png

从左至右:王尔晴、王梓木、敬一丹一家三口合影

 

 

 

关于作品:在今日美术馆展厅看到这些作品,我再看熟悉的作者,好像多了一种角度多了一种发现。我们在一起生活四十二年了,岁月让我们这么熟悉,还能有什么新的角度和新的发现呢?而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他的思绪、情感,这是他的表达,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色彩,用想象,用放任,用控制,这是融合了时光经历的表达。我想起在亦庄画室里我曾看到过一个个作品的创作过程,画面不同 ,而每幅作品都岀于对未知的追寻。年轻时能这样,变老时依然这样,一起走过多年还能产生对他的新认识,真好。

 

 

 

1702261215849058619.png 

王梓木,《天狗》,布面丙烯,120×80cm,2023

 

 

 

关于《天狗》:这是新作,在展厅挂起来,马上吸引了我。我的目光聚焦在这个细节,在两个物体之间,形成这样的关系,马上就要连接,马上隔断,当颜料流淌时,当悬念不断时,“停!”不多不少,不快不慢,如此正好!让我想到创世纪上帝之手,这若即若离的状态,带来多少想象空间!因此,我更想把这幅作品叫作《若即若离》。

 

 

 

640 (8).jpg 

“止观:王梓木作品展”展览现场,王梓木,《飘逸的云》、《翻滚的云》、《火烧的云》、《浪漫的云》,布面丙烯,2019

 

 

关于“云”系列:这组作品的命名源自我父亲给母亲的诗《云颂》。父亲80岁时给母亲韩殿云写了一首情诗,其中用飘逸的云、翻滚的云、火烧的云,浪漫的云形容性格鲜明的母亲。这首诗让我们晚辈感慨,这是用相濡以沫的岁月写成的。后来这诗被恩克巴雅尔谱曲,汪正正演唱,入选航天员喜爱的歌,随神舟七号升入太空。这次,四幅作品构成云颂系列,让我看到,同样的美好,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诗、歌、画。诗情画意就这样交融,愿天上的父母能感知这美好。

 

 

 

 

 

王尔晴:爸爸画展感言

 

  

640 (2).png 

从左至右:敬一丹、王梓木、王尔晴

 

 

我小的时候全家去游泳,我在泳池玩水,他总要游二十个来回。如同运动员训练一般,蛙泳、仰泳、自由泳、蝶泳一样不少。我们去海边度假,一个星期里他不能光晒太阳,要在假期结束时考下来国际潜水证。爸爸冬天练滑雪,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的滑雪比赛上拿了好几届冠军,曾把两条腿分别摔断过一次,还坚持参会,伤好了就继续滑雪,直到现在。最近几年,他又爱上了更刺激更高难度的风筝冲浪,据说入门最难,第一年新手淘汰率高达90%。爸爸与我的同龄人一起下海训练,迎风破浪,去年经历了一场大病和几次手术,今年又带领我尝试这项先锋运动,如今我们俩都成功上板,他还能够滑行。 

 

我眼中的爸爸,一直乐于、敢于尝试一切新鲜事物,并非浅尝辄止,而是无论选择什么,必要认真投入,做到最好。 

 

2023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个人画展,恰恰是他的又一次尝新、转型、坚持的成果。 

 

过去七年里,我多次在微信的照片上看到过爸爸的各种新作,还到画室参与过他的创作过程,但都是随机片段。我知道他曾在不同城市举办过五次作品展,今年秋天我终于得以亲临现场,欣赏他的众多全尺寸作品在专业展厅展示,细致观察不同的手法、细节,琢磨他的创作心情。 

 

回想2018年,在爸爸开始绘画创作两年后,我和他一起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我亲眼见证了他在艺术家云集的展会上,在蓝色的画布上,现场用笔杆和刷子,写下,刷新、再写下他的人生经历,最后以初始的蓝色覆盖,表面上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可实际上那么丰富的人生,沉淀成他视终为始的蓝色心境。

 

 

我想象,如果再继续用那块蓝色的画布,现在和将来,还要再续写好几层呢!